close

  25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瞭解到,歷經7個多月艱苦發掘,考古隊在成都體育中心發掘點發現了隋代摩訶池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易立告訴記者,除了在成體中心發現唐代建築基址外,還首次確認了摩訶池東南部的走向、範圍和堆積情況。
  唐人盧求在《成都記》中記載:“隋蜀王秀取土築廣此城,因為池。”由此可知,摩訶池最早出現在隋朝。史料記載,隋煬帝開皇二年(公元586年),鎮守成都的蜀王楊秀要擴建成都子城,於是需要挖土築城,土挖得多了,就形成了一個“人工湖”。一位西域僧人雲游至此,便說了句“摩訶宮毗羅”(梵語),意思是說這裡廣大有龍,人工湖始名“摩訶”。清李元《蜀水經》記載,流江“又東為金水河,入成都縣城,匯為摩訶池,又東釃為解玉溪,又東穿華陽縣城而出,入油子河”。引自城西流江的“源頭活水”,構築了成都城市完整的河湖水系,也為摩訶池註入了充足水源與盎然生機。
  摩訶池到底有多大呢?成都水利專家陳渭忠在《摩訶池的興與廢》一書中稱,摩訶池修成之初,面積達500畝,隨著唐代將郫江水和解玉溪水引入摩訶池,摩訶池的水量變得十分充足,經過後蜀擴建,水域面積在1000畝左右,約有10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唐代詩人高駢以“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來描述摩訶池的“醉人”;杜甫則在摩訶池上“莫須驚白鷺,為伴宿清溪”;摩訶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陸游“一過一銷魂”;而蘇軾《洞仙歌》中“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的詞句更是讓摩訶池為世人所熟知。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感慨,古代成都的城市格局如杭州一般,“湖光城色兩相宜”。而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看,摩訶池的邊緣大致由西南往東北延伸,堆積最深處接近7米。
  對於摩訶池是如何消失的,袁庭棟介紹說,摩訶池經歷了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三次人工回填,水域面積逐漸縮減;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於後蜀宮殿舊址修建蜀王府,明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廢墟上又興建起貢院,只有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摩訶池全部被填平成了演武場。此次發掘,不僅發現了足以定位摩訶池近7米深的堆積,還發現摩訶池的東南部走向並不規則,這為今後的成都城市考古提供重要的坐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這次考古發掘工作,自2013年10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14年5月。除了摩訶池遺址外,還陸續在不同土層中發現了明代蜀王府宮苑遺址、疑似唐代官衙院落基址等重要文化遺存。對建立四川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成都古代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規劃佈局以及古代成都平原地區政治經濟狀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原載《光明日報》5月26日07版  (原標題:光明日報:成都發現隋代摩訶池遺址證實古籍描述成都古代城市河湖水系佈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c81wcxy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